美方挑起對華貿易戰以來,我們國內出現一些擔憂聲音,但說實話,我對未來形勢是持樂觀態度的。
思考貿易戰問題,首先還是要有對經濟全球化走勢的基本判斷。當前經濟全球化確實出現了波折,施樂百風機但不能簡單說它遭遇了逆轉。決定全球化今后走向的,主要是以下兩個要素。
一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。是市場的力量、政府的力量還是多邊體制的力量?過去多年我一直研究這個問題,最后發現起決定作用的,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,雖然其他那些方面也都發揮著作用。
一個典型案例是波音公司,它從傳統生產方式轉向全球化生產方式,主要得益于通信和運輸技術的發展。信息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后迅速發展,極大降低了成本。要知道,上世紀30年代從美國紐約打電話到英國倫敦,3分鐘要224美元,但到了90年代只需3美分。同時,國際航空業的發展也使運力價格大幅下降。上世紀30年代每一公斤貨物一公里空運費用大概要68美分,到了90年代只要11美分。正因通信和運輸的進步,才使波音等跨國企業整合全球資源、進行全球化生產成為可能。
二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是什么?1998年聯合國貿發會的一份報告已給出答案,是跨國公司通過全球性貿易投資,形成龐大的全球生產鏈和供應鏈網絡體系,進而實現了全球化。
基于以上分析,雖然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,但只要科學技術的力量還在發揮重要作用,只要大的跨國公司、研究機構等仍然保持著緊密合作關系,經濟全球化就不會逆轉,這不是哪個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或貿易壁壘就能阻撓的。更何況,隨著互聯網的發展,經濟全球化的載體已不僅局限于大的跨國公司,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也卷入跨國經濟,跨境電子商務飛速發展。這些變化都使我們不該對經濟全球化產生懷疑。
正是基于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前景,我對中美經貿關系的未來并不過于悲觀。只要全球化繼續發展,中美兩國的利益就會繼續處于交織狀態,美國采取極端措施也必然會傷及自身。
經濟全球化的前景以及中美利益不可分割的現實,也證明了美方試圖通過征收高關稅解決貿易逆差,是多么錯誤的選擇。
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,關稅都曾經是管理貿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。當時征收高額關稅,一是能提高財政收入,二是保護和鼓勵創業。但現在,在數十年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,關稅作為貿易政策的重要手段早就過時了。
在產業鏈、供應鏈全球化局面下,哪個國家征高關稅,它就一定會吃虧,其國內產業就發展不起來。比如對汽車零部件征高關稅,就不能使自身以較低成本成為整車生產基地,也很難成為重要的整車出口基地。尤其那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,更是如此。比如信息技術產品技術含量很高,相應的全球化生產要求也高。相關國家只有實行零關稅,才可能成為信息技術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,經過幾十年談判,國際關稅水平大幅下降,關稅在整個全球貿易體制中的作用逐漸被淡化。
但美國政府顯然嚴重誤判了國際貿易關系和貿易規則,進而認為加征關稅就可以保護就業,甚至創造新的就業崗位。但事實卻是完全相反。美國一家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,美國對外加征鋼鋁關稅雖然可使鋼鋁行業增加3.3萬個就業崗位,但同時也將導致依靠鋼鋁生產原料的企業損失18萬個就業崗位。這顯然是得不償失了。
綜上來看,在經濟全球化仍在不斷深化的背景下,美國政府依靠高關稅和打貿易戰的方法很難獲得預期效果,反而會限制美國國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。
當前,美國對華貿易戰還在進行中,短期內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。但從中美關系的大局而言,我們要保持足夠理性,不把經貿問題擴大化,不要因此使中美關系跌入谷底。在應對美方貿易霸凌過程中,我們也要保持定力,不必過于緊張。對我們而言,美方挑起的貿易戰也是一個觀察、總結和解決國內問題的機會,是使改革開放上升到新臺階的重要契機。